大模型也搞價格戰?大模型商業化“上下而求索”
近日,阿里云在其例行峰會上,意外地釋放了大降價的消息:通義千問GPT-4級主力模型推理輸入價格降至0.5元/百萬tokens,直降97%。
這個大幅度降價的消息瞬間引發了與業界的普遍關注和討論,但短短數小時連鎖反應出現了,百度智能云官宣文心大模型主力模型ERNIE Speed(上下文長度8K、128K)、ERNIE Lite(上下文長度8K、128K)免費。
事實上,只提供模型的API,距離AI應用在場景中落地還有很大距離,大部分AI應用還需要在一個通用的模型API之上,在場景里喂數據、做微調等來優化模型引擎。看到這一瓶頸后,國內大模型廠商在過去一年也做了一系列探索來降低AI應用的門檻,以期擴大大模型的調用量。
對于巨頭而言,模型技術和實際場景,兩個都要抓,才能有規模化的收入。但歸根結底,模型能力和別人拉開距離,才是API模式可以產生價值的‘華山一條路’的挑戰。而對于大模型創業公司而言,也是個‘華山兩條路’的局面,即要么做出比大公司更好的模型技術,要么從模型走向產品,直接創造價值。
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現存與人工智能的相關企業362.7萬余家,其中,2024年1-4月新增注冊相關企業29萬余家;
從地域分布來看,廣東、江蘇以及北京,三地所擁有的相關企業位居前列,分別有52.9萬余家、29.1萬余家以及28.6萬余家;
從成立時間來看,54.2%的相關企業成立于1-5年內,成立于1年以內的相關企業占25.3%。
另外,據天眼查投融資數據顯示,2024年1月-5月17日,已有10余起關于大模型的融資事件發生,融資金額合計超10億元,投資機構中不乏阿里、華為等大廠的身影。